您当前的位置:姓氏文化

七夕乞巧心灵手巧

发布时间:2012-8-24 8:53:47
    市民俗博物馆馆长王支援说,七月七日牛郎织女相会的故事最早凡于西晋文学家傅玄的《拟天问》,而这个传说可能起源于更早的东汉。传说赋予这个节日浪漫的色彩。在古代,七夕节最主要的活动是“乞巧”。

  作为民间传说里的纺织女神,织女象征着古代劳动妇女的智慧。因此,在七夕夜,古代妇女通过各种女红活动来祭祀织女,希望从她那里“乞得智巧”,七月七日因此又被称为“乞巧节”。

  穿针引线是最早的乞巧方式,始于汉,流于后世。据史书记载,七夕这天,人们要用锦缎装饰楼殿,摆上瓜果,女子们对着月亮用五色线穿九孔针,穿过者便是乞巧成功。

  南北朝时期又有一种习俗:七夕那天,把瓜果摆在庭院之中,如有蜘蛛在上面织网,人们便认为织子星神降临。之后,人们又在七夕这天将蜘蛛置于盒中,视次日结网情况来判断是否应巧。不过,历代验巧之法不同,有的视网之有无,有的视网之稀密,还有的视网之圆正。

  北宋时,七夕节尤为热闹:七夕前三五日,已是“车马盈市,罗绮满节”,人们纷纷采摘荷花荷叶,游乐玩耍,至七夕当日,人们还要举行盛大的乞巧仪式。

  明清时盛行投针验巧:七夕正午,将一碗水曝于日下,妇女们纷纷将针投于水中,看浮于水面的针在碗底形成的影子,若成花、鸟、兽、器物等形状,便为乞得巧,若什么也不像,则投针女子将被视为笨拙。

  市民邱女士回忆,20世纪60年代,老家的小姑娘们都要在七夕乞巧。往往提前凑齐7个女孩,取“七仙女之意,然后各自准备针线、彩布等材料,待当日晚饭后,便集合在同一院子内,共同穿针引线,缝制手工,希望变得心灵手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