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的位置:中原姓氏

刘长生开创随山一派继衣钵大名崂山道士(大道行洛阳连载三十二)

发布时间:2012-8-22 8:40:28
    刘长生同谭长真一样,也是在金大定十四年(公元1174年)八月来到洛阳的。

  刘长生,字通妙,号长生子,莱州(今山东省莱州市)武官庄人,金皇统七年(公元1147年)七月十二日生。据传,他生得蹊跷。一夜,王氏梦到白衣仙人出西南指之,有玉树且四枝各有一金叶,令其取一曰:“他日异人,意将取之。”叶自落其手,视之如金蝉飞起而复投于口中,王氏大惊,仙人却忽然不见。不久,王氏生刘长生,是夜,有紫气二道从太基山横贯其家。

  刘长生自幼丧父,但他十分懂事,细致周到地服侍寡居的母亲,因此以孝顺名闻乡里。成年后,他发誓不婚娶,希望入道修炼,但担心母亲生气,所以一直把心事埋在心底。

  金大定九年(公元1169年)春,刘长生忽于一日在邻居家的墙壁上看到一些句子,墨迹未干,末句云:“武官养性真仙人,须作长生不死人。”这莫不是在说自己?刘长生心里暗暗称奇。当年九月,王重阳带弟子马丹阳、谭长真到此传道,刘长生和母亲一起拜见王重阳。刘长生一见王重阳便问:“汝解壁间语否?”王重阳不言,众人相视而笑,都像知道了一样,正所谓“目击道存之妙也”。

  母亲去世后,刘长生找到王重阳要求入道。上次见刘长生,王重阳便觉他容貌不俗,此时更觉他神采超群。刘长生感叹道:“松之月,竹之雪,故不受于黄尘。”刘长生再拜,说:“追随师父,吾平生之愿足矣!”王重阳欣然应允,赋诗道:“钓罢归来又见鳌,已知有分列仙曹。鸣榔相唤知予意,濯出洪波万丈高。”是年刘长生23岁。他虽然是王重阳七大弟子中最晚一个入道的,但他修炼非常刻苦,功业大进。

  王重阳仙逝后,刘长生同师兄们一起为师父守墓三年,然后来到洛阳。刚到洛阳,他居住在洛阳土地庙。据载,他毁形忘身,水浸不顾,“炼形于尘埃混合之中,养素于市廛杂沓之藂(cóng,聚集;丛生)……人馈则食,不馈则殊无愠容。人问则对之以手,不问则终日纯纯”。这是说,他吃饭全凭人施舍,吃了上顿没下顿,一天到晚不说话,有人说他“不语三年”。三年后,刘长生功成,便迁往洛阳城北瀍水之滨的云溪观居住。

  云溪观为宋初修建的道教宫观,与三井洞相邻。宋代理学家邵雍初徙洛阳,曾在此暂住,因此,史书上有邵雍“夏居云溪”之说。

  刘长生居云溪观传道,消息传开,信众纷至沓来,门庭若市。他又收了许多弟子,云溪观就显得狭小了。怎么办?弟子们提出再凿洞室,以便居住。相传,在观邻近处,弟子们凿穿崖垠,却忽然挖开了一口古井,井泉寒冷,众人见此,惊骇不已。刘长生却笑着说:“不远数尺,还有二井,乃我前世修炼时所挖。”众弟子听后,便继续开凿,果然又接连凿出二井。此后,人们又将洞室唤作“三井洞”。云溪观右面有一冯氏园,刘长生指园道:“此吾身后之缘。四十年后园之松柏死,炁(qì)水西流其地,当不售而得之。”刘长生磨一碑埋于冯氏园中,后果应验。

  刘长生在云溪观修炼多年,法术高超,深不可测。相传,他能够在肚子上烤饼,能够使大腿上面的冷水沸腾。

  金泰和三年(公元1203年)二月六日,刘长生去世,享年56岁。他修炼时住过的云溪观、三井洞曾改名为“长生万寿宫”,他本人被元世祖封为“长生辅化明德真人”,元武宗时加封其为“长生辅化宗玄明德真君”。

  刘长生生前著有《仙乐集》、《盘阳集》、《同尘集》、《修真集》、《道德注》、《阴符演》等修道之作,其功法体会尽集其中。他所创道派被后人称为全真随山派,有百字谱系传世,今山东崂山道士即为全真随山派弟子。

  崂山,即今青岛崂山也。崂山临海而雄立,云雾缭绕,宛如仙境,自古便有道法高深的名道隐居。蒲松龄在《聊斋志异》中写有崂山道士的有趣故事。有一王生十分崇尚道术,闻崂山多仙人,便前往拜师求道。师父说他受不了这苦,他说可以。师父让他每天上山砍柴,一个月下来,他便萌生去意。一天夜里,师父同他人饮酒,那酒壶里面的酒不多,却总也喝不完,嫦娥又来跳舞助兴。看到此景,他又决心留下。又过一个月,他实在受不了苦,终于打道回府。临行,他恳求师父教他穿墙术并掌握了口诀。回到家,他给妻子表演穿墙术,谁知撞在墙上,头起大疱。有人评曰:“闻此事,未有不大笑者;而不知世之为王生者,正复不少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