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的位置:文化渊源

弥足珍贵的洛阳牡丹谱

发布时间:2012-4-10 9:45:42

宋代洛阳牡丹专著
    我国牡丹种植历史很早,但宋代以前并无牡丹专著出现,关于牡丹的记载只是散见于各种典籍。唐宋之后,随着人们对牡丹认识的加深,牡丹谱记大量出现,为后人研究牡丹提供了宝贵资料。
  宋代出现的洛阳牡丹谱记,主要有欧阳修的《洛阳牡丹记》、周师厚的《洛阳牡丹记》和《洛阳花木记》等。
  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,所著的《洛阳牡丹记》成书于宋仁宗景祐元年(公元1034年),是第一部牡丹专著。全书分为三篇:《花品序》,记述洛阳牡丹品名24种;《花释名》,阐述花的得名原因;《风俗记》,记述自己游宴所见及贡花、赏花、种花、浇花、养花、医花等洛土风情。
  欧阳修在文中描述了洛阳人爱花成癖的风俗,把姚黄、魏花称为花王、花后,并将洛阳牡丹与丹州、延州、青州、越州等地的牡丹进行比较,得出了洛阳牡丹甲天下的结论。他的《洛阳牡丹记》文字优美,风格古雅,流传很广。
  周师厚的《洛阳牡丹记》成书于宋神宗元丰五年(公元1082年)。他根据自己所见及前人著述,共记载当时洛阳名贵牡丹46种,简录了牡丹的品名、形状、颜色及各类牡丹的命名由来。周师厚的《洛阳牡丹记》通常被看成是欧阳修所著的《洛阳牡丹记》中《花释名》的补充。在洛任职期间,周师厚还著有《洛阳花木记》,其中记载了牡丹109种。
  宋代其他牡丹谱记
  唐宋时期洛阳牡丹广泛种植,出现了许多牡丹谱记。以河洛为中心的牡丹外传,又使得陈州、天彭、亳州、曹州等地的牡丹栽培兴盛起来,随之出现了《天彭牡丹谱》、《陈州牡丹记》、《牡丹谱》、《曹州牡丹谱》等牡丹谱记。这些谱记在记述牡丹种植、品种、颜色的同时,或多或少地涉及当地牡丹与洛阳牡丹的渊源关系,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明洛阳是中国牡丹最早的栽培中心。
  《陈州牡丹记》为宋代张邦基所撰。宋徽宗政和二年(公元1112年)春,张邦基在陈州看到一些牡丹名品,对园户牛氏家所植姚黄的变异现象尤为关注,遂写下不足400字的《陈州牡丹记》,并与洛阳等地的牡丹进行了比较。
  《天彭牡丹谱》为宋代陆游所撰,成书于宋孝宗淳熙五年(公元1178年),开篇即称“牡丹,在中州,洛阳为第一”,道出了洛阳牡丹的地位。他还记述了洛阳牡丹传入天彭的经过,称“天彭号小西京,以其俗好花,有京洛之遗风”。
  《牡丹谱》为宋代胡元质所撰,记述了彭州牡丹的栽培过程,如彭州的花农利用当地的单叶花作为母本,以洛阳的千叶花嫁接培育出名品,“千叶花来自洛京,土人谓之京花”。当时洛阳牡丹的名贵,由此可见一斑。
  牡丹谱记还有很多
  元代,姚燧撰有《序牡丹》,是他与友人在邓州萧仁卿家承颜亭相聚时为牡丹所作的小序。文中,他叙述了自己从元世祖中统元年(公元1260年)到至元三十年(公元1293年)六见牡丹的情况,其中对洛阳牡丹多有涉及。
  明代王世懋撰有《学圃杂疏》,牡丹列在其卷1《花疏》中。他对洛阳牡丹移植江南的情况进行了总结:“牡丹本出中州,江阴人能以芍药根接之,今遂繁滋,百种幻出,余澹园中绝盛,遂冠一州。”自中州移至江南的牡丹,培育方法也略有差异,王世懋的记述为洛阳牡丹的外传提供了宝贵经验。
  清代余鹏年工诗善画,于乾隆五十七年(公元1792年)撰成《曹州牡丹谱》,记载了56种牡丹的颜色。在《自序》中,余鹏年对所见的洛阳牡丹著述进行了评价。
  历代牡丹谱记,流传下来的还有很多。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,我市又先后出版了不少介绍洛阳牡丹的通俗读物,在丰富洛阳现代牡丹谱记内容的同时,为一年一度的牡丹盛会增色。